carezoe.com
| 欢迎您
carezoe.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上海资讯

上海开发区 “瘦身”产出高

十年间,上海开发区面积越来越小,实现产出却越来越高。开发区建设思路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折射出上海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过程。



上海开发区历经十年的发展,面积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



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沙海林介绍,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上海各类开发区数量从177个减少到41个,减少了76.8%。开发区规划面积从1008平方公里减少到656平方公里,减少了34.9%,开发区占上海全市面积的比例由1/6降至1/10。



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同志分析,上海开发区和工业区经历过两次调整:第一次是2004年,在全国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中,凡是涉及农业地块的开发区一律收缩了,上海开发区个数缩减至41个,面积大幅缩减;第二次是2009年,上海实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一,工业项目向41个开发区的104个工业地块集纳,工业区面积进一步减小。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海市开发区和工业区面积减少的同时,效益却大幅提高。至2010年底,104个工业地块实现工业总产值22650亿元,同比增长 25.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市级以上开发区单位土地面积的平均产出达到每平方公里62.6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14亿元,其中漕河泾开发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已近300亿元,产出呈倍数级增长。



上海开发区如何在面积越来越小的同时,产出却越来越高?沙海林认为,这应当归因于上海开发区正在实现的四个转变,即从数量规划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注重政策性优惠向提高服务质量和配套能力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软环境建设转变、从外延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向内涵精细化开发转变。



小园区,大天地。国家级开发区紫竹科学园区正是质量优先、精细开发的一个例证。



紫竹园区于2002年起步,由最初的13平方公里缩减到现在的8.68平方公里,除却园区内的两所大学,实际已开发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然而,这个小小的园区里聚集了微软研发基地、可口可乐中国总部等420家企业,2010年实现税收收入25亿元。



精细规划是紫竹园区提高产出的一个重要法宝。为了充分利用土地面积,紫竹园区一方面按规定提高了容积率,另一方面,严格选取符合园区发展方向的地区总部、研发型机构入驻。“提升产业能级,靠的不是土地的占有量,而是项目的附加值。”紫竹园区办公室主任顾慧中说。



如今,上海已形成“一环两带多组团”的产业发展布局。据介绍,上海外环内形成了以研发设计、创意创新、商务贸易、核心制造为主的产业中心区域;郊区则根据“沿江临海产业发展带”和“嘉青松闵产业发展带”的产业空间规划,形成了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工业区为载体,以郊区新城建设为依托,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动产业的不断升级。全市各区县和工业区规划了41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聚焦重点项目,形成高端引领态势,推动产业链的对接。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如益科博、林洋、理想能源、华锐风电、映瑞光电、华为云计算中心等落户工业区和产业基地。目前,上海全市工业区集聚了1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2万项技术专利。



开发区发展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顺利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市已有7个产业基地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包括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上海航空产业基地、上海化工区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嘉定汽车产业园区汽车产业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漕河泾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上海工业区正式纳入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战略。



此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综合保税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功能集成的产业园区,对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外,目前还建设了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医疗器械张江产业化基地、张江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各类国家级基地。



上海开发区的规模小了,能量却越来越大了。“瘦身”的开发区,正是上海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